在我们日常的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家长或患者的提问:牙齿矫正完后,等年纪大了,会不会容易掉牙?拔牙矫正后,拔牙处前后的牙齿是否会松动?矫正后牙齿是不是不如未矫治前牢固?
要解决这些疑问,首先必须了解一些关于牙齿结构的基本知识。我们的牙齿是由暴露在口腔里的牙冠和其下方长在牙床里的牙根两部分组成。且牙根不是与包绕在其间周的牙槽骨紧密相连,而是在两者之间隔有一层纤维物质,叫做牙周膜。牙周膜是一种富有弹性的纤维,厚0.15~0.38mm,它将牙齿“悬吊”在牙槽窝里,抵抗牙齿的移位,保持牙齿的稳定性。在正常情况下牙齿在咬合时是有一定动度的,即牙齿的生理性动度。牙周膜内含有丰富神经和末梢感受器,对疼痛、压力和震动等有敏锐的感觉,通过神经传导和反射,支配颌骨‘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当咬合力大过时,牙周膜有缓冲咬合力的作用,从而在一定范围内保护牙齿不受到损伤。牙周膜的厚薄与其功能关系密切:经久不用的牙其牙周膜吗、变薄。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牙周膜也逐渐变薄,属退行性变。
包绕在牙根周围的牙槽骨,其组织结构同身体其他部位的骨组织相似,是人体骨骼中代谢最活跃的部分,对牙齿起支持作用,维持牙齿的稳固。当某些因素(如牙周炎)破坏牙槽骨并导致吸收,则牙根周围的支持组织越来越少,牙齿出现松动,即出现了病理性松动,更严重者,导致牙齿脱落、临床上常见到的牙齿拥挤、错位、重叠,局部不容易清洁引导的牙龈炎,如不积极矫治治疗,多发展成牙周炎,最终导致牙齿的松动脱落。而通过牙齿矫正,排齐拥挤、重叠的牙齿,纠正错位的牙齿,不仅不会导致牙齿的松动,反而改变了受累牙齿的周围环境,更利于清洁,有效的防止了牙龈炎的发生,促进牙齿健康,也使牙齿更稳固的立于牙槽骨中。
在正畸矫正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病人由于牙齿拥挤或是牙齿前突面临的拔牙的拔牙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担心:拔了牙后,拔牙处前后的牙齿会不会松动?
如果拔了牙后,很长时间没有做矫正,拔牙处前后的牙齿就会向拔牙处倾斜,造成咬合创伤,继而导致创伤性牙齿松动。但矫正可以使拔牙处前后的牙齿平行靠在一起,似未拔牙前的状态,牙齿于牙齿邻接关系良好,互相支撑,以及良好的上下牙列的交叉对位咬合关系,便于咬合力的传导,有效的避免了局部牙齿受力过大,从而保护牙齿健康。
在牙齿矫正的过程中,牙齿在其所能承受的生理范围内进行缓慢的移位,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就会在新的位置上稳定下来,这就睡为什么牙齿矫正往往要花较长的时间,而且在矫正治疗好、完后要求继续戴用保持器才能使牙齿永久稳定在新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