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疼即牙痛,是口腔科牙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牙病能引起牙痛,常见的有龋齿、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牙周炎、牙龈炎等。此外,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炎等;身体的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患者牙髓充血、糖尿病患者牙髓血管发炎坏死等都可引起牙痛。
牙疼首先应考虑药物治疗。对于牙周炎、牙髓炎、脓肿炎症等引起的牙疼,建议用牙清散这类纯中药的外用药,副作用小,不产生依赖。牙清散加入防风等药材,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可以迅速缓解各类牙痛,同时加入姜黄、薄荷等抗菌消炎、祛火的药材,对牙周炎、牙髓炎、牙肿、风火牙痛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牙清散为外用药粉,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相比一些止痛类西药,副作用小,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使用甲硝唑、芬必得西药等止疼。如果药物治疗不起作用,应该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
主要原因
最容易引起牙疼的有牙髓炎、根尖周炎、冠周炎等。牙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发生在有较深龋洞的牙齿,化学刺激和物理因素也可诱发。牙髓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牙髓炎的特点是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自发阵发性剧痛,夜间或遇冷热刺激时疼痛加重,患者对疼痛常不能准确定位;慢性牙髓炎常有既往急性牙痛史,遇各种刺激或食物嵌入龋洞时引起疼痛。
牙髓位于牙髓腔内,外面有牙釉质、牙本质及牙骨质包着。当牙髓发炎时,牙髓腔内压力明显增高,压迫牙髓神经而产生剧烈的疼痛。由于炎症处在牙髓腔内,药物要通过细小的根尖孔才能到达其中,故一般用药很难达到治疗目的,疼痛剧烈时,普通止痛药也不起作用。
应急处理是“开髓”,随着牙髓腔被“打开”,腔内压力马上降低,疼痛也就立即缓解了。牙髓腔打开以后,根据不同情况,或开放引流或封失活剂,随后再行彻底的牙髓病治疗。此外,当细菌通过牙髓腔侵犯牙根尖周围组织时,便造成根尖周炎。早期症状是牙齿“浮起”,容易咬到而发生疼痛。治疗须从牙齿疏通到根尖周围组织,并在局部放置樟脑酚等消炎止痛药物。
冠周炎则多发生于下颌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初期局部牙龈肿胀疼痛,咀嚼吞咽或开口活动时疼痛加剧。病情发展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无论根尖周炎或冠周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炎症得不到控制,都可造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故不可掉以轻心。
引起牙疼的口腔疾病
一、急性牙髓炎多见于龋齿较深的患者,病菌从龋洞进入牙髓腔,引起牙神经充血、炎症。牙痛往往为自发性,夜间疼痛加重,冷热刺激后疼痛更剧。疼痛亦可放射到面部、颞部及耳部。在患有化脓性牙髓炎时,患者遇到热刺激疼痛加剧,而冷刺激疼痛反而减轻或消失。[1]
二、急性根尖周围炎由急性牙髓炎的发展或创伤等因素引起。病牙呈持续性疼痛,有浮起感,不敢咀嚼,患者能正确指出病牙,如叩击病牙则引起疼痛,此时由于病牙神经已坏死,因而无激发性疼痛。
三、急性牙周炎牙痛的性质与急性根尖周围炎类似。病牙不仅出现咀嚼痛和浮出感,而且已形成牙周袋以及牙松动。牙龈组织可出现反复肿痛及出血。
四、牙周脓肿牙周组织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化脓性炎症。脓肿形成时疼痛剧烈,脓肿形成后局部出现波动感。在牙周脓肿形成后,疼痛可明显减轻或缓解。
五、牙体过敏症常因牙龈萎缩、牙颈部牙本质暴露及牙体缺损所致。此时,冷、热、甜、酸等刺激均可出现疼痛,但刺激停止后疼痛即可消失。
六、食物嵌塞痛牙与牙的间隙内可被食物嵌塞而引起牙痛,称为食物嵌塞痛。
主要症状
疼痛是其主要表现,表现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疼痛的性质有以下特点:自发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呈间歇性发作,在无外界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患牙发生剧烈疼痛,早期疼痛发作时间短,缓解时间较长,随着病情发展,晚期则疼痛发作时间长,缓解时间较短,乃至最后无缓解期;夜间疼痛比白天重,特别是平卧时更显著;早期冷、热刺激均可引起疼痛加重,晚期冷刺激不但不激发疼痛,反而使疼痛暂时缓解,故临床常见患者口含冷水或吸冷气以减轻疼痛。